当前位置:宗祠文化

金华金东---张氏宗祠

发布日期:2017/11/10 11:05:51 访问次数:4784

金华金东---张氏宗祠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位于曹宅镇龙山村村口南首;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整个建筑保存完整  该建筑坐东朝西,共三进,每进均为五开间,一进为六架七檩,稍间与厢房均置楼. 二进为九架十一檩。明次间均为抬梁式:三进为八架九檩。明次间为抬梁式。牛腿、雀替、直梁上均雕有各式花卉,人物图案,月梁上火焰纹三条:大门门面为八字形;两侧有抱鼓石一对,大门石柱上牛腿为双狮图案,门顶砖雕为古人生活景象,滴水瓦为福、禄、寿、禧图案。 

    宗祠一般都是供后人祭祀祖先、商议大事所用,很多宗祠都很有特点。张氏宗祠外观平平,但内里却自有乾坤:这里的84根柱子没有一根是木头的,全是石柱,石柱上总计刻有20副楹联,字体各不相同,囊括小篆、大篆、金文、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风格迥异,更令人称奇的是其中还有两副是用满文书写的。这在江南很少见。

    楹联字的颜色有朱红、金黄、银白、深黑、湖蓝,配以红、黄、蓝、绿、黑等底色,既活泼,又不失沉稳。外人到曹宅镇龙山村参观祠堂后,村民往往会围上来问一句,这些楹联认不认得全呢?

    一般的宗祠里都有几幅楹联,但张氏祖先在这个前后三进的祠堂里竟刻了这么多楹联,我们不妨大胆推测一下当时建祠堂时设计者的本意: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还是有意炫耀张家的文化渊源?

    通过几副用楷书、行书所写较易辨认的楹联,如“名教自有乐地,诗书是我良田”、“丈夫心事白日青天,儒者襟怀光风霁月”、“莫萌事上行不得心,毋作心上过不去事”、“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等看,这些联多类似家训性质,让后代们时时记住这些金玉良言,教他们如何做人,劝勉他们发扬耕读传统。其中最典型的一对,是“贫不卖书留教子,饥宁食粥省求人”,张氏祖先刻下这些,是不是在每次“开祠堂门(宗族里商议决定大事时的做法)”时,让族人来接受一次教育呢。据说,龙山张氏传统敬惜字纸,对读书人很尊敬,以前在祠堂隔壁,还有一个焚纸炉,专门用于烧丢弃的字纸。

    张氏祖先当时刻这些东西,在金石学盛行的清代,凡有秀才水平肯定都是认识的。没想到30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些金文、篆书、隶书、行书,已经属于书法乃至考据范围,很少有人能读懂它们了。拿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里的确成了一个很好的测验文科大学生水平的场所。

    因为要认识这上面所有的字,首先要有很好的文字学功底,只有学过书法,通晓一些金石学,知悉一些文字演变,才能认识上面那些难认的字;其次要有很好的对联水平,对对子在古代是读书人必经的一课,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的感受。而且对对子常会综合各种艺术技巧,如谐音、回文、顶针、用典……只有懂得这些才可以研判一些无法确定的字。因此,认这20副楹联不仅需要相当的古代文学功底,还需要综合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等知识。拿来考考文科大学生,是很好的一张“试卷”。

    可以这样说,如果你第一次来到张氏宗祠,不带任何资料,就像一个考生走进考场,能看懂20副对联中的七八对,那么你已经是大学专科水平了,如果看懂了其中的十对以上,你已经是本科水平了,如果你能看懂15对以上,那么你已经是硕士研究生了,如果你能看懂18对,你已经是博士生了;如果你竟然能将20对一字不差全部看懂,那么恭喜你,你不仅精通古代汉语,而且兼修满文,可以带博士生了。

    这些楹联,究竟何人所书?其中的书法,很可能是张氏族里在外为官、精于书法的人所写,也可能是出面请书法家写。他们选择这20副对联,也一定是精心挑选,然后用不同的字体,20副,书法副副不同,足见当时谋事者的匠心独运。即使在清代,在私塾里读了几年的孩童也是无法认全这些楹联的,张氏祖先是不是也是有意让这里成为一个考验子孙水平的地方,激励他们求学上进呢?

    根据张氏宗祠内的一块刻于乾隆癸巳(1773年)的青石《张氏宗祠记》,这座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己未(1619年),复建于康熙己丑(1709年),距今已有290余年。宗祠内不仅书法精湛,而且木雕工艺也很令人称道,其门当、户对都颇具规模。

    张氏祖先中有个叫张作楠(1772-1850)的,龙山村人,是嘉庆进士,官至徐州知府,擅长诗书,精通天文,著书立说甚多。56岁时,从任上乞养还乡,曾组织乡贤同道组成一个北麓诗社。一些书法爱好者提出宗祠内对联应由张作楠书写或筹划,尤其村人中似乎只有他有机会与满族人交往。但1773年刻碑之时,张作楠才刚刚出生,难道是张作楠告老还乡后补刻上去的?

    记者采访回来将其中悬疑多年的两副满文对联的照片放到因特网上的一个满文化论坛,有满族网友帮我们认出了其中一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还有一副,他们也一下子也认不出来。

    相关链接: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实际上对联也确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如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上一文章:张氏宗祠“百忍堂”

下一文章:暂无

请各位宗亲大力支持本网站,有相关资料上传894505649@qq.com

181